看到原海门珂缔缘球员李贤成、王博文加盟德国柏林维多利亚征战德国地区联赛(第4级别)这一消息,我们不禁要深入思考。这看似是球员迈向国际舞台的积极一步,但背后可能隐藏着诸多问题。

从球员自身的角度来看,李贤成和王博文有着几乎相同的留洋经历。他们自2019年开始留洋德国,辗转多支球队。这一方面反映出他们积极寻求发展机会的决心,不断在不同环境中锻炼自己。然而,频繁更换球队是否也意味着他们难以在一支球队站稳脚跟,无法真正融入某一特定的球队体系呢?他们的适应能力是否真的在这种不断的流转中得到了有效提升,还是仅仅是在不同球队的边缘徘徊?
从国内足球培养体系的层面去考量。这两名球员都是从中乙走出去的,在国内联赛出场次数相同且进球数相同。这或许暗示着国内足球对于球员的培养模式相对单一,难以让球员在国内联赛期间展现出更多的个性和差异化能力。以至于到了国外,他们虽然有留洋的经历,但仍然只能在低级别联赛中寻找机会,未能在更高水平的赛事中崭露头角。
再看看留洋的目的。很多球员留洋被视为提升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一种方式。但李贤成和王博文这样的留洋轨迹,是否真正能给中国足球带来实质性的借鉴意义呢?他们在德国低级别联赛的征战,在技术、战术、意识等方面的提升,能否有效地反馈到国内足球的发展中?如果不能,那这种留洋是否只是一种球员个人履历上的“镀金”,而缺乏对中国足球整体变革的推动价值呢?
对于俱乐部来说,海门珂缔缘放走这两名球员是基于怎样的考量?是为了球员的个人发展,还是因为俱乐部本身在球员培养和留存方面存在困境?如果是前者,俱乐部是否有后续的跟进措施来确保球员在国外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将经验带回俱乐部;如果是后者,这也反映出国内俱乐部在球员管理和发展规划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李贤成和王博文的留洋之路看似是一个积极的动态,但深入剖析后却存在诸多值得反思之处,这需要球员、俱乐部以及整个中国足球体系共同去思考和改进。